# 垃圾回收机制
# 标记清理
JavaScript 最常用的垃圾回收策略是标记清理(mark-and-sweep)。当变量进入上下文,比如在函数内部声明一个变量时,这个变量会被加上存在于上下文中的标记。而在上下文中的变量,逻辑上讲,永远不应该释放它们的内存,因为只要上下文中的代码在运行,就有可能用到它们。当变量离开上下文时,也会被加上离开上下文的标记。
给变量加标记的方式有很多种。比如,当变量进入上下文时,反转某一位;或者可以维护“在上下文中”和“不在上下文中”两个变量列表,可以把变量从一个列表转移到另一个列表。标记过程的实现并不重要,关键是策略。 垃圾回收程序运行的时候,会标记内存中存储的所有变量(记住,标记方法有很多种)。然后,它会将所有在上下文中的变量,以及被在上下文中的变量引用的变量的标记去掉。在此之后再被加上标记的变量就是待删除的了,原因是任何在上下文中的变量都访问不到它们了。随后垃圾回收程序做一次内存清理,销毁带标记的所有值并收回它们的内存。
到了 2008 年,IE、Firefox、Opera、Chrome 和 Safari 都在自己的 JavaScript 实现中采用标记清理(或 其变体),只是在运行垃圾回收的频率上有所差异。
定期执行以下“垃圾回收”步骤:
- 垃圾收集器找到所有的根,并“标记”(记住)它们。
- 然后它遍历并“标记”来自它们的所有引用。
- 然后它遍历标记的对象并标记 它们的 引用。所有被遍历到的对象都会被记住,以免将来再次遍历到同一个对象。
- ……如此操作,直到所有可达的(从根部)引用都被访问到。
- 没有被标记的对象都会被删除。 用图表示